close

▲韘的用法

扳指是什麼?

扳指是比較晚的名詞,中國對它最早的稱呼是韘(ㄕㄜˋ)。

《說文》記載:「韘,玦(ㄐㄩㄝˊ)也,能射禦則帶韘。」佩韘表示具有射禦的能力。扳指初見於商代,在春秋、戰國甚為流行。中國已知最早的一件韘出自商代晚期王妃婦好墓。

韘的作用是用來控弦的,用法是套在大拇指上,用弓時勾取弓弦和撒放都依靠這東西。中國採用的射法是蒙古式射法和原始射法,控弦都是用大拇指,和歐洲地中海式三指勾取控弦不同,因此需要這個裝備來保護手指,不然手指會被高速運動的弓弦切拉損傷。

古人亦稱此物為「機」,意義類似於「扳機」,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於扳機。明代將領戚繼光,也扳曾明確以「機」作為扳指的稱呼。

 

▲古代扳指

此外,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。春秋戰國時期,韘極為流行。《詩·衛風·芄蘭》:「芄蘭之葉,童子佩韘。雖則佩韘,能不我甲。容兮遂兮,垂帶悸兮。」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就連童子也佩韘。它已不只是一種實用之器,甚至成為一種尚武之「道」,適應了群雄爭霸時期培養武士精神的需要。

 

玉扳指的進化

隨著年代的變更及逐漸演化,玉扳指的材料和形式在各個朝代有所不同,譬如商代的玉扳指有拉弓護指的功能,不僅較後來的扳指更長,其上還有槽痕;到了戰國就開始變短了,戰漢時代,玉出現了片狀形式,很多還鏤龍雕鳳,十分精美。大部分都有用來拉弦的小鉤,但這個時候的玉已經不能承受拉弓射箭的強大扣力,而完全演變為一種佩件。因其中空部呈雞心形,也有人稱之為「雞心佩」。

▲漢代 龍紋韘型佩

宋代出現了一些仿漢代的扳指,其樣式更是多種多樣,有片狀的,也有矮筒狀的;時至清代,扳指呈圓筒狀,一端邊緣往里凹,一端邊沿向前凸,因為其材質更加圓潤、光滑,難以用來射箭,久而久之便成為裝飾、身份及流行趨勢的象徵。

▲坡型扳指

幾千年來,扳指出現過很多不同的樣式。最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。在中國,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。蒙古與清朝則主要使用桶形扳指。最早還有弦槽,後來取消。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區別:漢族扳指從側面觀是梯形,即一邊高一邊低,而蒙古族、滿族的扳指一般為圓柱體。現今國外如突厥人、土耳其、韓國仍在使用此種扳指。

 

從軍事器械到時髦飾品

在春秋戰國以後,扳指就作為佩戴之用,不是完全用於射獵。清以前,扳指多以象牙骨頭制成,清乾隆以後,其實用性逐漸喪失,以裝飾性為主,滿族將扳指發展為首飾,才被大家所熟知。

▲骨扳指

清代以民族軍事力量奪取天下,射箭作為冷兵器時代重要的個人軍事技能,因此清朝軍事力量的核心武裝——八旗,對此物甚為重視,滿洲軍民通用鹿骨扳指,滿語叫「憨得憨」,幾乎人手一枚,因而成習。入關以後,舉天下以奉養八旗,不勞而獲,待遇優厚,八旗風氣日漸奢靡,扳指這種軍事器械漸漸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飾品,八旗子弟爭相以貴重材質制作扳指,相互攀比炫耀。最終,形成了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,下至滿蒙各旗子弟,以及附庸風雅的富商巨賈,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的風氣。

▲清.乾隆 白玉御題詩文扳指

扳指原本使用犀牛角、獸骨制作。但是,八旗子弟使用扳指大多只是用來炫富,這些較硬的材料十分「克手」(據稱是「北京土語」)。明顯有磨手的感覺。因此,八旗子弟便對扳指的製作工藝有了「更高」的要求:扳指表面必須十分光滑,筒狀內部接觸手指部分以「不克手」(即「光滑柔順」)為準。不使用時,常要雙手反覆搓磨,使製作時肉眼不可見的毛刺通過手的「摸」、「搓」逐漸達到光滑,這類似現代工藝的打磨拋光程序。

清代宮廷繪畫為後人留下了清帝佩戴扳指的形象資料,如《玄燁戎裝像》、《威弧獲鹿圖》、《大閱鎧甲騎馬像》等,描繪了康熙、乾隆皇帝全身披掛,右手大拇指上佩戴著扳指的形象。對於玉扳指來說,除了質地之外,扳指的造型紋飾也非常有講究,如瑞獸紋、花草紋、山水、人物、詩詞等紋飾和圖案。

 

▲《威弧獲鹿圖》

 

戴玉扳指的講究

直筒型扳指,兩面分別是凹、凸倒角的,應將凹面朝上放。將這凸面朝上放比較常見。

扳指是射箭扣弦用的,凸面才可以扣住弦,凹面是為了戴上後方便拇指彎曲,所以戴扳指時應凸面向虎口、凹面向指尖,擺放也是如此。

扳指不要齊根戴,下部不超第二指節的一半。

扳指以其大小厚薄論,又有文武之分,武扳指多素面,文扳指多於外壁精鑄詩句或花紋。

▲文扳指

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扳指護養方法。和田玉扳指的保養基本就和玉鐲的保養差不多,在把玩時用指肚之肉來打磨扳指。

▲和田玉扳指

 

文章來源:古玩古錢幣交易z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扳指 射箭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川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